有機農業是發展趨勢更是個人消費信仰
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今天,“有機農業試驗”一度成為新聞媒體追逐報道的熱點題材。近些年,有機農業也成為各大商業巨鱷跨行投資的熱門產業。
當代傳統農業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,由于無節制的索取自然資源、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,耕地減少、水資源枯竭、氣候變化、土壤流失、食品安全等種種弊端也逐漸凸顯。
日前,在“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”主題論壇上,中外專家學者圍繞“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”、“農業生態轉型與保障糧食安全”兩大熱點議題,展開深入探討交流,尋找農業生態轉型與食品安全同步協調發展的現實路徑。
“有機農業試驗”面臨的困境
2000年,河北省棗強縣馬屯鎮東紫龍村農民安金磊在村里承包了40畝地,開始實踐他“不打農藥、不施化肥、不噴除草劑”的有機種植,試圖撿起傳統的耕作方式。安金磊用肥料袋子四處收集家禽家畜的糞便,40多畝地全部施用家禽家畜糞肥,并采取棉花、大豆和芝麻間作。十幾年過去,他的農田一次也沒發生過嚴重蟲害。2013年初,安金磊還被評為“2012年感動河北年度人物”,成為“有機農業試驗”的明星。
2005年,貴州黎平縣流芳村,類似的“有機農業試驗”在也在悄悄開始。農民吳世先帶頭引導村民重拾侗族傳統耕作方式,他們用30畝水田作為實驗——不再種植雜交稻,改種自留種或當地農科所保留的傳統稻種,不再使用農藥化肥,并部分恢復了侗族“稻魚鴨”耕作傳統。第二年全村164戶村民的700畝水田開始普及有機種植。因為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綠色環保,一度吸引了香港、成都、貴陽等大城市的采購團。2011年6月初,吳世先獲得“SEE·TNC生態獎”提名,流芳村的實驗開始被更多人所知。
然而,農業的生態追求與高效增收似乎又是一對矛盾。贊譽聲中,流芳村的有機農業實驗經濟效益甚微,加之農村勞力外流,村里堅持有機農業的人越來越少。安金磊的實驗,則更多被看成是個人生活方式,被評價為“田園里的哲學家”。
更重要的是,這種試圖用傳統農耕方式構筑食品安全防火墻的做法,似乎只能是個案,難以在人多地少的中國推廣?!霸谟邢薜母孛娣e之下,如果完全排斥現代科學技術,按照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,是養不活中國13.6億人民的?!?月11日,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在“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”論壇上說。
有機農業是一種耕作理念,而選擇有機產品是一種消費信仰,國外的民眾選擇有機產品不是緣于安全健康的考慮,更多的是對現有生態環境的一種保護意識,我國的有機農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,需要升華到自動保護生態環境的境地仍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。